最近在整理統計資料,意外看到財政部針對營業人地址登記樓層最新統計。這份資料的有趣之處打破營業人登記刻板印象。
整體來說,1樓仍是大宗,可是在2~5樓,甚至更高樓層也頗受青睞,地下室也有一席之地;許多行業已不鍾情於1樓,寧可選擇較高樓層樽節租金,把預算轉往其他方面運用;更有意思的是,堅守1樓的業主以30年以上的老字號者為多,經營一定時間以上的業者反而勇敢轉向其他樓層,同時,都會區在高租金下,讓業者轉向其他樓層,中南部與花東地區的業者或因習慣,或因區域建物型態多為透天等理由,仍有9成以上仍登記在1樓。
在業種上,彩券、典當與檳榔業因為營業特性,多數仍維持在一樓,但某些營業面積大,例如月子中心與健身房,或是以專業吸引客戶追隨的產業,如保險、專利人與報關行等,就會轉進其他樓層,甚至於地下室以節省開支。
從統計觀之,足堪證明經營型態越趨多元;扣除店面租金高的因素外,原因有三。其一,多元型態的微型創業興起。新創者為求生存多數會精算成本,對於營業所在地也會斤斤計較。
其二,社群媒體帶來行銷革命。業主有舞台展示自己的競爭優勢,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量與主導權,並能和客戶產生連結與互動。
其三,電商與外送平台提供了新選項。電商與外送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間最後一哩路的距離,雖然抽成不低,卻也業主解決金流與物流的問題,促使選店更充滿彈性。
科技來自人性,也改變產業生態,疫情加速了消費者們轉向虛擬世界的趨勢,其逐漸衍生擴大的生態圈,無形中也帶來新商機。目前看來,經營者們在各式平台上重新拿回聲量與主導權。反觀店面雖然不可能完全消失,可是在高房價、低投報的後疫情下,房東們是得換換「一店三代,永遠不敗」的思維了。
【徐佳馨小檔案】
★現職: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
★專長:以淺顯方式解釋法規、政策與市場趨勢
★出版書籍:《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》、《30堂千萬房產課》
★各大廣播、電視節目、新聞採訪競邀當紅專家
(房產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