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住展雜誌統計,今年來截至12月20為止,台北市新建案累計推案量約2,763億元,其中老屋重建(含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)案量約1,981億元,老屋重建案量占北市總推案量高達約71.7%,創下歷史新高紀錄。
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,在高額容積獎勵之下,現在台北市接近2/3新建案供給量源自於老屋拆除重建,素地推案比例已降至約1/3。雖然北市老屋重建案量占比締造新高,但可以預期的,目前比重還沒碰觸到天花板,若近年老飯店交易潮在未來轉為推案潮,老屋重建案量比重仍有機會再攀高。
台北市都更、危老等老屋重建案量,原本只占北市總案量九牛一毛,直到2016年才突破2成;由於當時老屋重建途徑只能靠都更,而都更整合與行政程序較久,都更案整合短則5~6年,長則20~30年,一個都更案往往需費時多年整合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
但自2019年起,台北市危老重建進入爆發期,危老案大舉湧現,加上原本陸續釋出的都更案量,老屋重建量能大幅度擴增,占比一舉衝破4成;接著2020年突破6成,今年一口氣衝破7成。
【疫情下飯店求生 未來案量很可觀】
何世昌分析,台北市老屋重建案量比重驟升的主因,一來是素地既少又貴,難以取得又缺乏高額容積獎勵,建商買老屋意願更高,尤其是產權單一的整棟建築更具吸引力;二來是政策面頻祭利多,都更、危老除了可選基準容積的容積獎勵方案外,又新增「原建築容積獎勵」方案,都更可選原建築容積1.3倍,而危老則有原建築面積1.15倍等容積獎勵方案,增加業者與屋主參與重建的誘因。另外,近年來北市房價持續走升,推案利潤空間變大,也是建商積極布局老屋重建並推案的主因之一。
北市老屋重建量能可觀,且還在持續蓄積當中。由於近2年國內觀光服務、飯店業遭受疫情重創,導致不少飯店求售、或者與建商合作重建;老飯店因產權單純、原建築量體大,自然成為建商、壽險金控業者眼中的金雞母,成交案例頻傳。而近幾年成交或拆除重建的飯店,未來若推案釋出,老屋重建案量可望再進一步放大,突破2000億元以上也不意外。
【商機面前藏危機 慎防供給量過剩】
雖然台北市不像新北、桃園等地擁有諸多重劃區,但因危老重建動能強勁,新建案供給量並不低。統計資料顯示,自2018年以來,台北市新建案可售戶數已連續4年超過6,000戶以上,供給量處於高水位,更已超過2014年以前多頭水準。目前尚未像2014年出現供給過剩的原因,在於經濟成長強勁、以及房地合一稅鎖住賣壓,推升了新建案市場需求,建案普遍還能順利消化。
何世昌認為,北市老屋重建商機如此蓬勃,但業者仍需注意,老屋重建、高額容積是個「甜蜜的陷阱」,它既具備龐大商機,卻也是潛藏危機。現在雖然安全無虞,但若未來需求面下降,或者重建量能再進一步大幅擴張,建案的銷售風險將因此上升,業者應居安思危,慎防掉入高額容獎陷阱當中,以免「菜蟲吃菜菜下死」。
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表示,全台房屋老化問題日趨嚴重,首都「台北」狀況更是慘烈,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,2021年Q3為止,台北平均屋齡已高達36.29年,屋齡30年以上老屋佔全市房屋稅籍數量的71.3%,超過7成以上。目前北市12行政區就有8個行政區老屋佔比超過7成,房屋老化狀況相當驚人。觀察各行政區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狀況,以「大安區」老屋有8萬1592宅最多、士林區7萬3295宅居次。老屋佔比最高的區域則以「大安區」的83.5%最高,「萬華區」的80%居次、「士林區」的79.3居第3。在目前素地缺乏的台北市,老屋都更勢必成為北市房市未來發展的重點。
葉國華表示,目前台灣「都更」只有在高房價的精華區才比較有機會推動,在搭配容積獎勵後,對建商來說才比較有利可圖,以北市來說,大安、士林、中山、信義、松山等蛋黃區精華地段,最具有都更潛力。其中,士林區目前不僅有都更題材,未來區域還有士林科技園區開發、環狀線北環段等建設題材,有機會成為北市房市最受關注的焦點,購屋者可以多加留意。
(房產網)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