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市場受電商及觀光人口衰減衝擊,不少空置店面轉作夾娃娃機店,依據財政部資料,今年截至6月份,全台有超過9000家夾娃娃機店,店數與全球疫情爆發前一年(2019年)相比,還增加了15.6%,上半年銷售額更逼近50億元。
觀察六都夾娃娃機店數及上半年銷售額,僅台北市雙雙衰減,其他五都店數及上半年銷售額均成長,其中台北市店數減少6.0%,銷售額更減少了17.8%;台中市店數1478家居冠,店數也成長15.1%,銷售額增加18.6%;成長幅度最大的是台南市,店數875家雖然不多,但3年間成長了24.1%,上半年銷售額更增加36.0%;高雄市表現也不俗,上半年銷售額增加32.1%,店數也有18.1%的增幅。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夾娃娃機店的台主加場主模式,有助於租客降低風險,加上銅板娛樂時興,一時間充斥各個商圈,也引發蛋塔效應的隱憂,但即使如此,為了降低空租率與分擔壓力,房東還是願意出租。其中雙北夾娃娃機店可創造的營業額較高,不過店租不低、競爭者眾,扣除成本後利潤未必豐厚,反觀南部店數尚有發展空間,成本也比北部低,同樣是銅板價的休閒娛樂,在南部可創造較高的店效。

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表示,夾娃娃機店與短期特賣會因經營門檻低且無差異化特色,當一個商圈大量出現這類店面使用時,代表一般商家經營越來越困難,商圈已有開始生病的警訊。近期雖然已降三級解封,全台店面市況稍有回溫,但確診持續出現,加上變動病毒的威脅性高,仍讓民眾外出消費仍無法全面放心,估計只要疫情還沒完全降溫解除,店面市況仍有探底的可能,店家經營模式讓仍要較過去多費心,才有機會在這波挑戰下存活下來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指出,今年中旬國內疫情爆發,夾娃娃機店長達2個月時間無法營業,雖然防疫降級後可復業,惟各地方政府在營業時間、防疫措施有諸多要求及限制,在後疫情時代下,產業勢必會出現轉型,或是新的營運模式。
(房產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