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設比好高啊!這是這幾年許多人看屋時心中的吶喊,現在新建案的公設比普遍都在30%以上。
多數人的觀念都是:假設公設比35%,那花1000萬買房,就有350萬是買用不到的虛坪!
但真的是這樣嗎?公設比低比較好嗎?
公設比怎麼算出來的?比例愈低一定愈好?讓我們來破解4個迷思!
【迷思1:公設比低,室內實際使用面積一定較大? 】
其實不是這樣!
公設比計算方式為:公共設施面積/(主建物面積+附屬建物面積+公共設施面積)
假設兩間房子權狀都是100坪、公設比30%,那兩間房子室內可用面積都是70坪嗎?
當然不是,因為附屬建物,即露台、陽台和雨遮都在分母內,卻不在室內使用空間中,所以同樣坪數的狀況下,附屬建物面積愈大、室內實際使用面積愈小。
【迷思2:公設比低,社區不可能有大中庭、露天游泳池】
其實不是這樣!
因為中庭、露天泳池多半為「法定空地」,並不列入公設面積中,基本上沒有頂蓋就不屬於公設,並不會影響公設比。
因此,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看「有沒有屋頂?」
【迷思3:公設比低,所以沒有持分地下室? 】
其實不是這樣!
地下室通常登記給全體住戶持分,但也有部分建設公司的作法是:車道及停車格由購買車位的住戶持分,機電空間及通往該區域的走道由全體住戶持分。
所以不管怎樣,購屋者都會持分到地下室。
【迷思4:公設比低,生活品質一樣好】
其實不是這樣!
對住在市中心的人來說,圖書館、健身房、KTV等,大概都在出門半小時可達的交通範圍內,所以住家沒有這類的公共設施,差異不大。
但住在郊區的人呢?低公設比反而可能影響生活品質。公設比低有時反映出來的就是沒有公共設施,代表缺少了一定的生活機能,因此看房時,不要一昧追求「低公設比」
應該要:連主建物、附屬建物的面積都一起研究;如公設比較高,但都是自己常用的項目,那其實選公設比較高的建案或許也不吃虧。
(房產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