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行政院會今天通過「平均地權條例」修正草案,將函請立法院審議,本次修法5大重點包含「限制換約轉售」、「重罰炒作行為」、「建立檢舉獎金制度」、「管制私法人購屋」、「解約申報登錄」,其中重罰炒作行為最高可處5,000萬元罰金,政府用重罰宣示打炒房的決心。
商總主席、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說,內政部今天正式修法通過「平均地權條例」草案,馬上要送立法院,其中把刑法拿掉這一部份讓業界覺得很感謝,但炒房高達5000萬元的天價處份讓大家無法接受,因為此舉會讓社會大眾誤以為房地產是暴利產業、而且是違害社會秩序甚鉅的行業,這誤解讓營建業揹負很大黑鍋罪名,身為營建業者,贊同炒房者應接受處罰,但應該是30~50萬元的罰鍰額度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認為,對炒作行為來說,提高罰金確實有恫嚇效果,加上檢舉制度,看似萬無一失,卻同時考驗內政部與地方政府的人力與勾稽能力,一旦拿捏不好,恐有失官箴。另避免私法人交易住宅立意雖佳,卻同時可能產生負面效應,例如公司因稅務或財務考量得購置宿舍、招待所等個案,不可不慎。
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這次主要針對預售市場大舉修法,原因在於過去2年預售市場受惠資金潮,價格膨脹快又急,吸引投資客趁勢賺取價差,整體房價受到拉抬,讓預售市場成為打炒房的主力目標之一,今年再加上央行升息,預期今年第2季的交易量將逐步放緩,不過在全球缺工、缺料,以及營建成本上揚的前提下,房價也難以大幅鬆動。
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指出,被譽為史上最強的打炒房政策,目前看來除了以高罰款取代較具爭議的刑法判決,其他的討論大致上與去年底的方向差不多,由於預售屋轉約、解約等交易價格操作空間受到規範,若不論及違法簽約等情勢,房市有機會在部分玩轉約、解約手法的投機量體減緩下,進而達到降溫,而豪宅市場也會因為許可制難再用私法人名義購置作為節稅、資產配置,亦可能稍微抑制部分熱潮。
他認為,若未來確實按照此規範走,雖可能還是有一些模糊地帶,比方像是公司企業主可買居住環境佳的豪宅,名義上出租給家族企業員工居住,5年後轉手也依舊有獲利空間,但在槓桿空間變小,房產主力轉為口袋深的族群為大宗,確實持有房產,但看準房產課稅後仍有穩健獲利空間,還有出租價值,不懼政策前進。然而要是利率依然偏低,沒有多元投資管道,倒不見得不會重演去年多元打房仍然無效的狀況。
(房產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