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1年即將進入尾聲,疫情不但沒有對房市造成影響,全球大量資金的挹注、台商實體產業的移入,以及遞延買盤第4季傾巢而出,加上營建成本高漲、預期通膨效應等因素,帶動全台房價「漲」聲響起,讓民眾深深有感,荷包厚度難趕上房價飛漲速度。今年房市代表字票選結果出爐,由「漲」掄元,一點都不讓人意外。
今年沒趕上車的,明年還是入場時間嗎?2022年房市又會怎麼走?
從資金面的角度來看,近年國際量化寬鬆政策,提高游資水位,為了避免貨幣貶值,不少資金流入房市促成價漲,加上中美貿易戰後,大量資金回流,也推升了這幾年的房市熱潮,不過各國後續貨幣政策都趨向保守,量化寬鬆進入緩步退場,在QE準備縮表之際,明年美國升息也是可預期的必然。不過央行已表態將視通膨壓力、國際利率、國內產業競爭力等因素,再決定是否升息,也反映出就算台灣跟進,也是採緩升的低利政策。
觀察市場需求面,從今年疫後的遞延買氣看出,台灣剛性需求旺盛,雖然近來omicron變種病毒再掀擔憂,不過現階段台灣疫苗施打率增加,疫情控制穩定,未來疫情走向流感化的可能性越來越高,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也就逐漸趨緩,明年自住買氣仍會持續暢旺,尤其在通貨膨脹,現金越來越薄的背景環境下,更凸顯不動產的保值功能,也將持續催動市場買氣。
最直接影響房市動向的還是政策面,政府屢屢祭出打房政策,財政部更進一步邀請地方政府討論囤房稅後,台南已於去年底三讀通過囤房稅自治條例,桃園、新竹、台中和高雄等縣市也都表態會研議評估,稅制變化可能使多屋族重新規劃資產配置。
由於市場的資金行情已經逐漸進入邊際效應遞減,不管是產業利多或是蛋殼區的補漲,仍有隱形天花板,最終還有政府的調控措施將過熱的房市降溫,觀察政府近期打房政策,限縮第2屋以上的貸款條件,或是囤房稅的方式調控市場交易,多是期待透過制量達到制價的效果,因此置產族購屋策略,也更適合以「不求量多,改走質優」,「不採集中,選擇分散」的方式布局。
2021年房地合一稅2.0上路,加重短期出售的課稅比例,目的在抑制短期交易,因此長期保值性高,投報率穩的置產型產品,更能吸引市場目光。相對蛋黃區的高不可攀,蛋殼區的等待回收期又長,此時「蛋白產品」更具營養價值!包括發展成熟、入住率高的住宅、社區型店面,以及自用型的廠辦這類以長抱為前提,市場需求穩定型的產品,反倒成為中流砥柱。
現階段台灣疫情控制穩定,經濟成長強勢,民眾的購屋置產信心也偏向樂觀,這些都猶如一股股強勁的風力支撐著房市風箏飛翔,當然政府手上的風箏線也不會斷,所以在一收一放之下,預估明年房市仍會延續今年的力度,穩健中飛揚。
【張旭嵐小檔案】
★現職: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
★經歷: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、東森渡假村行銷經理、TVB歐洲台普通話主播、東森新聞記者
★Podcast:嵐姐好家在
★學歷:英國羅浮堡大學行銷碩士、世新廣電系
★專長:房產趨勢、社會觀察與分析
★證照:就業服務乙級技術證照、租賃住宅管理人員證照
★出版書籍:不買豪宅買好宅(商周)
(房產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