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議會5日進行民政部門質詢,台北市議員汪志冰議員指出,某民眾名下房產無故遭法院查封,事後才發現竟是地政人員疏失,導致整棟住戶土地權狀登載內容相互錯置才形成的烏龍。王志冰指出,類似土地登記錯誤案例從2016至2024年間北市地政局共賠償高達5200萬。地政局表示,針對陳情土地建物錯置將專案協助處理。
汪志冰表示,有民眾陳情其屋齡50年左右的房屋因鄰居訴訟糾紛,莫名遭到查封,後來法院發現有誤,要求地政事務所釐清,整棟8名住戶才得知名下不動產土地權狀所登載的地號、建號及坪數大小竟相互錯置。
汪志冰痛批,地政事務所在事發之初,竟然要住戶換屋居住,極度敷衍了事。更離譜的是,該地號約10幾年前發生過鄰地占用糾紛,經過測量後和解,然而今年再度測量,竟又發現占用法定空地,一連串公務機關的錯誤卻要巿民承擔,讓民眾感到憤怒與不公。
汪志冰說明,民眾對於公務機關所核發的所有權狀,若不是遇到糾紛或都更改建,通常是不會發現登記錯誤的情形,而土地測量面積大小與土地權狀也常有不符情形,自2016年至2024年即有98件土地登記賠償案,獲得賠償比率達55%,共賠償5200萬元,其中單筆最高賠償金是2017年建成地政事務所賠償達938萬,而且從申請到審查及協商平均需6至7個月,民眾備受煎熬。
另外,北市府地政局2022年推動「土地建築線與地籍線預檢」至今,3年間共642件都更案,僅有11%申請,且未將危老重建案納為對象,執行成效不佳。
汪志冰補充,早期建物未將陽台登記於權狀內,最近有民眾陳情欲進行都更才發現漏登陽台,以一位陳情人案件為例,補登後可增加近百萬價值,台北巿屋齡40年以上約有49萬戶,但因建管處與地政局間資料無法統整,只能消極等待民眾自行發現後申辦,由此推測陽台漏登的建物應為數不少,民眾可能因此有財產受損之虞。
地政局長王瑞雲表示,針對錯置地籍的個案將會專案協助處理,此外,地政局自2017年起為了避免都更後遭遇鑑界不符問題,會在都更公展前就進行土地建築線與地籍線預檢作業。至於預檢申請比例過低,大多是建商在施行時就會自行鑑界,所以不需要再申請預檢方案;針對老舊建築陽台補登記部分,會在都更或危老重建時告知民眾並加強宣導。
(房產網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