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業董座插秧趣  公益一畝田邁向12年(圖/謝坤成)
新業董座插秧趣 公益一畝田邁向12年(圖/謝坤成)

台灣雨量充沛且溫暖潮濕,水稻一年可有兩次收成,7月中下旬,正值二期稻作的插秧時節。日前台中霧峰的田地裡,出現了一群都市農夫的身影,由新業建設穆椿松、卓勝隆兩位董事長親自帶領,與同仁們來到公司契作的「新業一畝田」,在農夫的指導下,體驗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」的農家風情。

當天豔陽高照、暑氣逼人,但見親手種植的一株株青苗,漸成一片片的嫩綠滿眼,所有的辛苦都化為笑容,歡欣期待秋日豐收的喜悅。

今年持續第12年與霧峰小農合作,以友善耕作農法,種植香米與紅豆;所種植的台農71號米,由台灣農業試驗所--郭益全博士,歷經十年所培育的品種,吃起來Q彈又散發淡淡芋頭香,一點都不輸給日本的越光米。

新業建設以企業的力量支持,用契作鼓勵友善農法,保障農友收益,更為環境留下良田,種植出的穀物又可與住戶分享,人與土地彼此為善,開啟美好循環。目前契作面積將近2.6萬坪,相當於一座台中的文心森林公園,而近30座新業社區住戶,每到秋旬,也享有品嘗來自這片大地的祝福。

如果說「新業一畝田」,是透過認養良田、保護大地上珍貴的綠,那麼投入推動的宜居建築,就是新業以「建築人」身份,推動環境永續的實踐。

以低密度、低建蔽、高綠覆、垂植綠化等設計手法,將一樓庭園綠意,延伸至家戶陽台、建築頂樓,提高建築整體的綠覆率,為大地降溫、減緩都市熱島效應,把因為開發所失去的綠地,重新「種回」到建築中,同時吸引自然生態棲居,讓蝶舞蟲鳴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引領人與自然,重新靠近 。

2019年擘劃台中市首座的宜居建築「大塊森鄰」,新作十四期的「大塊森濤」亦秉持相同內涵,兩座作品綠覆率超過100%,蓋一棟建築,為城市帶回更多的自然。

面對社會發展、氣候環境變遷,新業建設在ESG(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, Social社會責任, Governance企業治理)的嶄新思潮中,已率先出發,相信建築除了是土地開發行為,也能同時是一項永續行動,透過多方實踐,邁向理想未來。

(房產網)

#水稻 #台中霧峰 #新業建設 #小農 #環境永續

也許您會感興趣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