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世界來說,新冠肺炎無疑是2020年的最大黑天鵝,不僅僅是疫情本身所帶來的衝擊,為了防疫的種種舉措,也讓人類行為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;例如為了保持距離、注意健康,疫情期間,人們減少搭乘大眾運輸、零售業購物、辦公室上班;卻增加了去醫院、藥局還有公園,並且待在家裡的時間也變多了。
疫情發展到後來,也顛覆我們的刻板印象,例如在這一波段,台灣房市出乎意料的熱,交易熱度不因疫情受到影響,表現頗為強勢;今年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年增6.8%,價格也不跌反漲,顯見居住需求仍需被滿足,只是在後疫情時代,房產到底會出現哪些趨勢?對一般民眾來說,購屋又要注意哪些事情呢?
關於這個問題,各國政府針對後疫情時代所提供的建議,頗值得留意。如日本「避免密閉、密集、密切接觸」的「新日常生活」,歐美各國政府提出包括保持安全距離、戴口罩、衛生習慣養成宣導等建議,也順應民眾生活型態改變而修改法律,如德國立法讓員工有權利選擇是否在家工作等等。
歸納起來「健康」與「保持距離」,是後疫情時代的兩大關鍵詞。
在健康議題上,當人們開始對健康議題覺醒,也意味著醫療照護將在未來的房產趨勢中,扮演重要角色;過去避之唯恐不及的醫療院所,會因此成為購屋人決策的關鍵之一,此外,提供休憩功能的公園綠地,也在趨勢中更被凸顯,而在疫情之中大大受惠的外送,也可能隨著外送業者不斷「進化」,形成「外送生活圈」,讓在意機能性的購屋人有更多選擇。
此外,在住宅市場上,除了社區本身地理位置等硬條件外,物業管理也將扮演重要角色。病毒將在你我之間長存,因此消毒、保持清潔,將會更形重要,住宅市場中,好的管理也能為房價再加分。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,商用市場將面臨新的挑戰,疫情影響下,企業在「異地備援」、「在家工作」上,都得做好準備,過去許多企業把所有人都放在一起的「總部化」思維,也得重新調整,位置佳、能彈性運用的辦公空間,除了有效達到防疫功能,還能降低企業營運成本,未來的日子裡,也更具競爭力。
不過,即使大家在意健康,將防疫落實在生活上,現實世界中仍不能忽視低利環境帶來的效應,資金寬鬆之下,轉進資產在所難免,對於自用族群而言,若細算後發現購屋能力許可,是到了開始把「買一間房」的順序往前拉的時候了。
【徐佳馨小檔案】
★現職: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
★專長:以淺顯方式解釋法規、政策與市場趨勢
★出版書籍:《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》、《30堂千萬房產課》
★各大廣播、電視節目、新聞採訪競邀當紅專家
(房產網)













